寫在「共學」之前… 將小幸運栽種於這片土地上


  在開始「共學」之前,我們來聊聊宜蘭樂活圈為什麼以龍潭湖風景區為圓心,向外推出一系列的環境教育的活動吧! 

  • 龍潭湖過去有什麼? 

宜蘭的發展,清朝乾隆33年(西元1768年)林漢生等閩南人首次入墾之前的平埔族風俗,可從[台海使槎錄]一書略為窺見;而吳沙率眾成功入墾後,葛瑪蘭族與漢人之間、不同籍貫(漳泉粵)的漢人之間經過綿長的衝突與融合,深厚了文化底蘊;再到日治與民國時期的發展,今日我們仍能從生活中的小線索看見的舊時代的故事。

白葉陳城見證了漢人移民的過往
「白葉陳城」乃來自「白葉」的陳氏家族的聚落,透露歷史的過去。


水圳相連,連起了族群變遷與物產。
龍潭湖出水口「大埤圳」與匯入其他水圳後,可通往過去葛瑪蘭人生活的得子口溪流域。

  • 龍潭湖現在有什麼?
  座落於礁溪鄉的龍潭湖古稱「大陂」,於[葛瑪蘭廳志]中已有記載,是典型淺山山腳旁的淡水湖泊。周邊的龍潭村、吳沙村、白鵝村、林美村、匏崙村等,受惠於豐沛湧泉與廣布的圳路,是生產稻米、甘蔗、瓜果、金柑等的好地方。而梅州輕工業區的成立,吸引許多工廠來此設立,吞吐大量來此工作的周邊居民,讓龍潭村與周邊熱鬧起來!

經過數百年的變遷,龍潭湖古今有何不同呢?
葛瑪蘭廳志記載,大陂「縱廣約各百丈,深四、五丈」,現在呢?

據傳,包子經濟和龍潭村周邊的工廠有著密切關係...
龍潭村吞吐著工廠貨物與大量前來工作的人們,據傳「包子經濟]也是這麼來的?

四季游泳池成立甚早,是利用乾淨湧泉水源的現代化游泳池。
而近期有所爭議的四季游泳池,和美軍又有何關係呢?


  • 我們在龍潭湖學什麼?

  記得二、三十年前,臺灣受杜威(John Dewey)的實用主義啟發,而有「從做中學」、「教育即生活」、「學校即社會」等教育理念的推動,期待透過經驗的積累運用達到深化學習的效果。

  隨著科技爆炸性的演進,受惠於便捷迅速的網路、功能強大的3C電子產品,現代人學習不再囿於書籍、電視與教室內;而各種創新的教學方法更著重於「激發持續的學習興趣」與「培養思辨能力」。身處「桌遊」、「解謎遊戲」、「手機APP」都成為學習媒介的時代,我們對「學習」的想像其實可以放得更開闊些。

學習的途徑很多,放輕鬆邊玩邊學吧!
學習的途徑很多,看你喜歡哪一種。這次讓我們放輕鬆「從玩中學」吧!

  以龍潭村的洗衣亭為主題拍攝的「婆婆媽媽的社群」短片為例,這群宜蘭國小的孩子從日常光景出發,認識湧泉與生活其中的生物、了解居民互動與作息、學習表達與攝影剪輯技能。融合多元題材與真實情境的學習,不僅成果令人驚艷,也入選第43屆「西雅圖國際影展未來潮流短片單元(Future Wave)」的肯定呢!

「婆婆媽媽的社群」影片(引自:Youtube)

 

  今日,龍潭湖風景區讓遊客能親近自然;工廠從生產加值成有玩有學的景點;社區關注環境狀況並自發性巡護「圓吻鯝」;學校鼓勵學生和社區長者長期互動…等,這裡的生態與風貌就像宜蘭的小縮影:歷史、人文、生態、產業,等著我們探索與發現。

  某種層面上,我們很幸運,擁有學習機會與選擇的能力。套一句Teach For Taiwan創辦人-劉安婷的話:

  「找一處值得耕耘的地方,放開手,把自己的一點幸運種下去。」
  
  2018年,宜蘭樂活圈希望將學習熱情的火苗,在龍潭湖周邊點燃,推出不同課程:

  • 「給學校的環境教育課程」、
  • 「給遊客的在地小旅行」、
  • 「給深度體驗在地的成人共學培訓」。

  透過多元主題學習:自然野繪紀錄、單車文史巡禮、湖泊魚類調查、在地小旅行、生態照片攝影...等,邀請您以開放、愉快的心情,與我們一同學習認識、紀錄這片土地故事方法。

  此外,以上課程的「學習成果」,也將回饋到生態、文史資料庫,提供未來在地化的環境教育課程、體驗遊程規劃的重要基礎資料!讓我們一同將小幸運在種在龍潭湖這片土地上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