綠巨人與藍珍珠-原來自然離我們這麼近


  國道五號尚未通車以前,進出宜蘭的主要交通只有濱海公路(台2線)、北宜公路(台9線)或鐵路。因此,【丟丟銅仔】這首大家耳熟能詳的宜蘭童謠,描述著訴著火車經過山洞時,隆隆作響的運轉聲,以及水滴滴落的聲音;歌詞生動地描寫宜蘭人返鄉路途的特色:很多山;很多山洞、很多水。

  從天空看宜蘭,山脈從西北邊至南邊環抱,海風帶來豐沛的水氣,形成雨水降落地面匯聚成溪川,溪川經年累月地帶來砂土,沖積成蘭陽平原。那山脈就像一根根巨人的綠手指,餵養了無數生靈、孕育原住民族的文化,造就多雨潮濕、景觀多元、生態豐富的特色。

  而宜蘭另一個特色,可說是湧泉。攤開地圖,細數宜蘭的幾個親水景點:龍潭湖、望龍埤、雷公埤、毛蟹冒泡、大湖、梅花湖等,好像散落的藍色珍珠,卻不約而同的散落成一個帶狀,我們稱這個區域為「湧泉帶」

黃色區域有許多淡水的埤塘、湖泊,回想一下你曾去過哪幾個?



  仔細看,上述的湖泊或埤塘,恰好都位於沖積扇的扇端邊緣。因為溪流自山區夾帶著石頭、泥沙向下流,大石塊經常堆積在上游,而較細的砂礫流到比較寬闊、平緩的地區時也堆積了起來;原先滲入地表的水流到這裡,因為細緻的泥沙阻擋而上升湧出地面。這就是湧泉的由來。

宜蘭常見的湧泉池,至今仍是居民洗衣、洗菜,交流八卦的地方喔!

綠手指與藍珍珠的秘密:以龍潭湖為例


  龍潭湖風景區位於宜蘭縣礁溪鄉,它位於小礁溪沖積扇扇端,緊鄰著山腳,從清朝時就被記錄「縱廣約各百丈,深四、五丈」,是終年不會乾涸的淡水湖泊。從早年文獻(註1)及居民口訪,都確知龍潭湖周邊一帶的地下水豐富,挖掘地下水大約挖一公尺深即有,加上山邊的幾道沖蝕溝,可推估龍潭湖的水,應該是來自地下水(如湧泉)及山澗水的補充。

  而周邊的山(東側的米曲瑤山,北側的牛寮埔山和雪山山脈)相連,從龍潭湖向山巔望去,可以看到不同的色塊,它們可能是次生林(註2)、竹林、裸露的岩塊,或者是零散的果園、墓地與道路。據說,早年漢人入墾宜蘭時到了四城時,在低平的地區(如茭白社區一帶)開鑿水圳耕種水稻、地勢較高的地區(如龍潭湖周邊)則栽種果樹所致。

這裡的淺山氣候適合柑橘果樹生長,例如金棗(長實金柑)。

  這些人類活動頻繁、容易抵達的低矮山區,老一輩的長者稱它「淺山(tshián suann),科學家從生態的角度,解釋為海拔約800公尺以下的山區。淺山環境有森林、竹林、草地、池塘、溪流等元素,是人類及許多野生生物的生活環境。根據近年調查龍潭湖一帶曾發現96種植物72種動物43種蝴蝶,其中不乏保育類的野生生物(註3、註4)。或許龍潭湖風景區不是最原始的自然環境,卻依然充滿豐富的生命力呢!

蓮霧結果的季節,猴群也不放過這項美味。
自然野繪,小小的一段步道就有許多不同種類的植物呢!
這些植物是動物、昆蟲的食物,也是涵養水源的大幫手。

  參與共學活動的夥伴,跟著我們環湖散步,運動身體也觀察環境。登上黃帝神宮的林間步道,用畫筆記錄貌各異的植物。我們發現了許多生物,有些是長年生存於此的原生種,有的則是人類帶來的外來種入侵種(註5)。我們欣賞野生生物的美麗,卻也暗自希望遊憩、農墾、養殖的行為別對在地生態造成太大的衝擊。

外溢的外來種動植物(圖為紅面番鴨),會不會對生態產生衝擊?
遊客如織,該如何在旅遊過程中把對環境的影響降低呢?

今年度,我們開啟了一系列的活動,希望在引領民眾遊憩的過程,也發揮環境觀察員的功能,幫忙在地累積更多的生態觀察資料。想在旅遊之外,做些友善環境的行動嗎?歡迎找朋友一起來玩中學喔!

在地資源故事集:


註1:引自宜蘭縣政府(1982),四城地區都市計畫書。

註2:次生林簡單的意思,是指當地原有的植被經開墾、砍伐後,再度回復而成的森林。

註3:引自阮忠信、陳子英、薛方杰 (2013), 國家重要濕地保育行動計畫-宜蘭濕地保育系統整體規劃-五十二甲濕地保育計畫(一)。宜蘭縣政府。

註4:引自陳素瓊與歐陽盛芝(2013),宜蘭產蝴蝶生物多樣性調查(二):龍潭湖地區。國立臺灣博物館學刊。

註5:在沒有人類的影響下,出現在天然分布範圍以外的物種稱為「外來種」;「入侵種」則是指外來種可以適應天然分布範圍以外的環境,並發展穩定族群、威脅其他生物的生存。